本页是<淮安开明中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淮安开明中学

阅读:30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6 23:54
单位介绍

  和本地区许多学校一样,我们学校于2003年正式进入新课程的实施阶段,两年来,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,学校呈现了崭新的教育风貌。学校处处洋溢着“以人为本”的气息。

  首先,学校注重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,突出校园文化的熏陶。不管是橱窗内容的布置,还是每一处标语的设计;不管是一个学生活动的开展,还是一次师生心灵的交流;不管是一次考核的创意,还是对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密切关注,等等方面都体现对“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”的育人理念。>其次,学校在课程设置上,在原来“开足开齐国家指令性课程”基础上,更是加大力度研究、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活动课,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视野,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、活动的兴趣。>再次,师生关系更加融洽、平等,教师教学方式出现了全新的面貌。注重创设教学情景,联系学生经验,倡导活动体验,激活学生思维,讲究思想渗透,加强课堂延伸,关注社会生活,成为了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,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这其中,一切都是围绕“学生的全面发展”、“学生的终身发展”展开,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。如今,我们的学生蓬勃向上,积极进取,想学习,能学习,会学习,爱学习,他们学习方式、学习热情,学习活力,和全面发展的自我要求,体现了新课程带来的强劲的驱动力。

  新课程实施以来,我们学校每个人,从学校领导,到每个教职员工,在思想上牢记“以人为本”教育理念,在行动上,认真学习,转换观念,积极探索,努力实践,锐

意进取,与学生、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一起努力,成绩斐然,效果显著。在2004年年底淮安市“课改先进学校”评比验收中,专家组认为我们学校不但已经是“课改先进学校”,更称得上是“课改模范学校”。

  基本做法:

  1、政策上宣传,制度上保证,评价上引导,是新课程实施的必由之路。>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,曾召集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,对照“新课标”,开展全校大讨论,并人人就此写出“我心目中一节好课”的标准,从感性和理性上让老师加深了对新课程的认识。然后学校就此组织有关力量改进、审定了“开明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”。为了转变教职工的学生观,我们组织了专项讨论,有三位老师的关于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会教的老师”的一组讨论文章发表在2005年《江苏教育》杂志上。

  2、不断加强师资培训,从根本上促进新课程实施的效益。>在培训上狠做文章。首先是配合上级部门的专门要求,不惜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做好新课程的省级、市级、校级三级培训,并立足于校本培训,取得良好效果。

  3、加强教学管理,促进新课程实施的规范性。>对照新课程要求,学校规范教学细则要求,加强教学的过程管理,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规范化,提高课堂教学效益。努力抓好“三个结合”,即一般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,听课和督导相结合,学生评价与学校考核相结合。为了在新课程实施上抓细、抓实,突出备课组的合力,在课堂教学操作上,采取这样的思路∶学习“新课标”→研讨某一教学内容价值和实施的途径→指定一位教师就此开设示范课,全备课组听课→对照三维目标,认真评课→进行教学反思、改进、充实,然后全组开展相关教学→总结经验,向其他学科推广。在实施“课程的价值与实现课题研究”中主要采取这样的思路,效果显著,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。很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不久,课堂教学水平突飞猛进,许多人在省、市优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。

  重视各类试卷的命题和评价,引导新课程教学的方向。学校建立严格的审题制度,平时的命题由备课长负责,反复“磨题”;在考试管理上,细化、落实考务各项工作,保证考试的公正无误,严格把握好∶命题关、监考关、阅卷关、分析关,要求教师认真严肃地填写《试题分析表》《考试情况分析表》《教师教学情况反思总结表》。

  4、做好教科研和教师队伍建设,推动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发展。

  实施新课程以来,我们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这两项工作的新思路。

  首先,积极引导老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和实践经验,积极转换教育教学理念。学校为老师配发新课程相关书籍,要求老师写读书笔记。

  其次,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、总结,提升自己的新课程的认识和操作水平。

  第三、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,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。我校制定了《校内公开课管理暂行办法》,加大教改年级每位老师的开课频度,通过开设公开课,研究课,相互学习和研讨,促进了教师的课程发展。学校积极建立校本培训计划,采取多种形式,加强年轻老师的培训、交流。全面实施教学业务评优工程,继续开展教师教学业务系列评优活动,举办新教师达标课和初级教师教学基本功系列比赛(含教学设计与手写教案比赛,课件制作比赛、课堂教学比赛、论文比赛、书法比赛等项目),为教师的成长搭建展示的舞台。

  5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模式,促进新课程健康成长。新的课程需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。两年来,我们在课程评价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。

  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,我们研究、制定了“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案”,并据此设计并实施了《学生学期成长记录袋》,对学生进行长的的全面的评价。首先,我们改过去单一反映考试成绩的“家长报告书”为“学生素质报告书”,实行以学生自评,小组互评和班主任、任课老师、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。在内容上,从关注学生学科分数转变为关心学生学习品质与能力特点;没有了令人乏味的套话,有的是老师们温馨的寄语、善意的提醒;看不到批评与否定,跃然纸上的都是一个个对充满灵气,多姿多彩生命的赞赏;“我欣赏的一句格言”,“我的同学对我说”,“我愉快的事”,“我的收获”,“我重要的荣誉”,“我意义的事”,“新年的规划”,“学科学习评价”、“家长赠言”、“班主任寄语”等栏目新颖、丰富、贴切;“新的学校、新的生活,今天我们长大了”,“美丽的校园留下我们奋斗的足迹”,“面对明天,面对未来我们信心百倍”,三个年级阶段,三个重要主题,更是加深了学生对自己,对生活,对学习的理解与认识。

  从2004年起在初二年级,从本学期起在三个年级推行《成长记录卡》,促进学生自我激励,自己约束,自我教育.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